伊萬不再固執單后腰!一個人的入選,意味著國足將打雙后腰
6月初,18強賽最后2輪,國足必須先后擊敗印尼、巴林,才有最終獲得小組第四,晉級下一階段附加賽的希望。
5月22日足球日報,中國足協公布了新一期國足27人集訓大名單,相比以往,變化并不大,最令人關注的,自然是成都蓉城中場楊明洋的入選。
在一些媒體看來,這可能意味著伊萬不會固執地堅持單后腰,而是隨時可能調整為雙后腰戰術了。
伊萬的戰術選擇始終是輿論場的焦點。從2024年2月臨危受命接手國足至今,這位克羅地亞教頭堅持的4-3-3單后腰體系,在十八強賽對陣日本、沙特、澳大利亞等強隊時屢屢暴露結構性缺陷。隨著6月世預賽關鍵戰役的臨近,楊明洋入選國家隊名單,似乎預示著伊萬終于要向"雙后腰"體系妥協。
伊萬的戰術手冊中,單后腰被賦予"攻防轉換樞紐"的至高使命。在理想狀態下,這位后腰需要具備覆蓋兩個禁區的跑動能力、精準的長傳調度技術以及面對高壓逼搶時的出球穩定性。但現實是,國足現有球員中無人能達到如此全能標準。對陣日本一役,對方三中場通過交叉換位就將國足的單后腰徹底孤立,導致后防線直接暴露在對手的進攻火力之下。沙特隊更是利用高位逼搶戰術,在國足后腰接球瞬間形成3人合圍,直接制造了多次致命反擊。
這種戰術漏洞的本質,在于現代足球對中場控制權的爭奪已進入"寸土必爭"的階段。亞洲頂級強隊普遍采用雙后腰甚至三中場配置,通過人數優勢壓縮空間。國足的單后腰體系如同在湍流中搭建獨木橋,稍有差池就會導致攻防體系的崩塌。前國腳范志毅的點評一針見血:"現代足球哪還有單后腰生存的空間?伊萬這是在用20年前的戰術打21世紀的比賽。"
雙后腰絕非簡單的數字疊加,而是戰術體系的系統性升級。首先,平行雙后腰能形成5-10米的橫向保護帶,有效封堵對手中路滲透。其次,兩人分工可以細化:一位側重攔截掃蕩,另一位負責組織串聯,這種"破壞+創造"的組合能大幅提升中場硬度。更重要的是,雙后腰體系能為前場攻擊群釋放壓力——當鄭智、黃博文時代的國足采用雙后腰時,蒿俊閔、吳曦等中前場球員的進攻才能得到充分釋放。
楊明洋的入選恰恰印證了這種轉變趨勢。這位效力于成都蓉城的防守型中場,提供了傳統國足中場稀缺的防守專注度。若與李可、王上源等技術型后腰搭檔,既能構筑中場屏障,又能保證由守轉攻的流暢度。